凌宗成,教育部长江学者、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他自2008年起创建了山大行星科学方向和学术团队。他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了一套面向国家深空探测需求的行星科学研究生培养体系,所培养的研究生获得首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学生项目、山大校长奖、国家奖学金、省优秀论文等奖励。他深入参与“嫦娥”、“天问”等重大深空探测任务,取得了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岩石类型分布图等重要研究成果,获贵州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十大天文科技进展等奖项。
胸怀深空报国梦,誓做航天追梦者。2004年,在一次偶然的学术报告中,正在读研的凌宗成听到了中国嫦娥工程立项的消息,就此在他心中默默埋下了“逐梦深空,矢志航天”的种子。2006年-2007年,他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接受了行星科学国际化教育。2008年,他毕业后入职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开启了教学与科研之路。自入职以来,他理想信念坚定,始终以一名中共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不断学习思想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他工作踏实,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为了更进一步参与国家深空探测任务,他选择在国家天文台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着力开展数据处理和科学反演研究工作。多年来,他坚持立德树人,不忘初心,多年的学习与求索使他的“深空梦”一步一步从梦想走向现实。他现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岗教授、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副院长、行星科学团队课题组长,先后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先进个人、山东省“创新榜样”等荣誉。
潜心治学,做教书育人的能手
坚守为国育才,力做行星科学开拓者。凌宗成自入职以来,他着手创建了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学科方向和科研团队。他积极引入国际名校的《行星科学导论》、《行星科学实验》、《行星物质概论》等一系列课程,以深空探测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逐步建成特色鲜明的行星科学研究生培养体系。凌宗成非常注重研究生人文关怀,积极承担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通过探月精神激励学生树立航天报国的理想信念;他关注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提升,每周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会,提高研究生的报告与论文写作能力;通过新建行星环境模拟实验室、月球样品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提升学生科研条件;在学术交流方面,他注重对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承担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已培养海外留学生3名。所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核心期刊至今已发表论文40余篇,获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国际空间研究会青年学者杰出论文奖、山东大学校长奖、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奖等奖励,为我国行星科学发展和航天强国建设培育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
攻坚创新,做探索深空的先锋
对接国家需求,勇做深空探索的奋斗者。自2008年起,凌宗成深度聚焦行星光谱学研究,采用国内外行星探测尤其是我国嫦娥探月工程和天问火星探测自主数据,探究月球和火星的形成和演化历史。近年来,他带领团队深度参与我国“嫦娥”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等国家重大深空探测任务,担任嫦娥四号科学应用核心团队副组长、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专家组成员、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先期研究团队成员等学术兼职,在深空探测与行星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他带领团队,历经十年参与编制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并牵头完成了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岩石类型分布图;利用“玉兔号”月球车数据在“广寒宫”发现新型玄武岩;代表山东大学申请获批嫦娥五号1269 mg月壤开展研究工作,发表山大首篇Nature Astronomy论文;搭建了火星环境模拟科学实验舱,利用天问一号火星数据首次就位发现乌托邦平原着陆区存在弱水岩相互作用的直接证据。多年来,他陆续承担载人航天国家重大项目和基金委重点等项目30余项,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Astronomy、JGR、Icaru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被引2500余次,相关成果受到央视、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和国际顶刊Nature载文报道,获评贵州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和2022年中国十大航天新闻。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空间科学与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