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成果“上新”,其中不乏山东大学的新发现: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题为《月球背面玄武岩源区的同位素和成分限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验证了全月尺度的月球岩浆洋假说,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行星科学课题组参与完成该项研究。
月球是怎么形成的,月球曾经真的是一颗“岩浆球”吗……揭开这些宇宙奥秘,离不开山东大学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行星科学课题组,他们以行星遥感与光谱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利用我国与国际上深空探测的最新数据开展行星遥感研究,结合地面实验室的样品光谱学与矿物化学研究进行联合科学解译,认识太阳系行星的起源和演化规律。

走进行星科学团队,这里对行星未知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歇。副教授乔乐已经着手进行嫦娥七号着陆点科学价值的分析,在最新发表的成果中,他利用学校行星遥感与地质学分析平台,开展了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区地质背景分析,发现嫦娥六号任务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月海玄武岩单元,返回样品可能包含了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挖掘的月球深部物质。
“采样区玄武岩相比周围区域有着较高的钛元素含量,但是钍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嫦娥五号着陆区所在的风暴洋地区,这一分析结果为嫦娥六号样品分析结果的科学解译提供了重要的月球地质学支撑。”乔乐说。

能确定着陆在盆地内部月海玄武岩单元,是乔乐对上亿级像素遥感影像数据抽丝剥茧般的分析:“遥感数据精度较低,存在误差,甚至不同数据之前测量结果还不一样,只能通过多种数据交叉验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实现借助遥感数据代替实地考察,成功验证月球岩浆洋假说。”
近年来,山东大学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行星科学团队围绕深空探测国家战略需求,在月球与行星地质学、陨石学及天体化学、行星遥感与光谱学、行星探测载荷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承担了探月四期载荷研制、载人航天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今后,课题组将聚焦行星表面物质遥感与样品实验联合研究,打通“探测载荷-数据/样品-科学研究”的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全链条,实现自主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我国行星科学发展和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山大力量。